城市建设

    ——————————————

        大理市,位于中国云南省西部,是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州政府驻地。大理市地处云贵高原上的洱海平原,苍山之麓,洱海之滨,是古代南诏国和大理国的都城,作为古代云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时间长达五百余年。

        1982年,大理被中国政府列为第一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大理市为中国首批十大魅力城市之首,是以白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幅员面积1468平方千米,全市人口61万人,其中白族占65%。下辖10个镇,1个民族乡,共有20个居委会、109个行政村。大理市人民政府驻下关镇。名胜古迹有巍山风景区、太和城遗址等。

        早在2003年,省委省政府就把大理确定为滇西中心城市建设目标,这些年来大理市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水平,加速推进“两保护、两开发”进程,全力推进城镇化建设,着力构建成“1+6”群市群,提升地区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努力构建辐射面广、带动力强、影响力大的滇西中心城市,促进滇西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目前,滇西中心城市建设构架初显,洱海保护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进展。

        根据《大理滇西中心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大理市作为大理滇西中心城市的中心城区,大理市规划2030年城镇人口为76万人,建设用地为87.2平方公里。

        根据环洱海地区的地理地貌、特色、发展条件和基础,继承和深化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结构, 大理市城市的城市空间发展布局结构为“一心两轴四组团”,即:

        “一心”: 在下关满江城市新区形成城市综合中心。

        “两轴”: 沿洱海的城市综合发展轴和贯穿凤仪的产业发展轴。

        “四组团”:大理组团、下关组团、凤仪组团、海东组团。

         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75.78亿元,财政总收入完成22.23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4.21亿元;辖区工业总产值完成20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7.1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80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408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4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59.45%,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5.27平方米;城市绿地率达29.3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6.41平方米

        这些数据说明大理市很好的完成了“十一五”的任务,同时给“十二五”了一个良好的开局,2011年以来,大理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抢抓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云南省建设“两强一堡”的战略机遇,以规划为龙头,全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滇西中心城市和小城镇建设取得了较好成效。但是,在工作推进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城市总体规模相对较小,尚未形成系统、完整的滇西中心城市形态;在规划整合、管理执法及总体规划和专项配套规划衔接方面还有差距,城市经营管理水平还需不断提高。

       (二)项目建设与耕地保护矛盾突出,建设用地紧张、占补平衡难度较大,环境容量有限,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加大,洱海保护与城市开发建设的矛盾日益加剧,导致滇西中心城市建设发展快速推进方面存在差距。

        (三)滇西中心城市建设资金筹措难度加大,“两保护、两开发”重点工作和重大项目快速推进任务艰巨。

         (四)基础设施落后,社会保障机制不够健全。目前,全市除下关镇、大理镇外,其余建制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不畅,文教医疗供给和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垃圾、污水处理能力弱,严重影响了城镇的正常运转和可持续发展,影响了人口和产业向城镇聚集的进程。

        针对这些问题,准备了以下四点打算:

       (一)做强支柱产业,拓展产业空间。

       (二)加快城镇化发展进程,集中集约发展。

       (三)优化人居环境,构建宜居城市。

       (四)强化交通枢纽,提高吸引辐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