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市是以白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区,白族占有全市人口的65%。白族风情多姿多彩,风俗习惯具有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
白族民居
白族民居一向外观整齐、庄重、大方,白墙青瓦,古朴大方。房屋由大量石料建成,墙基、门头、窗头、横梁皆用石头砌成,屋顶以板瓦为沟,筒瓦为顶。民居内部庭院多有讲究,往往依据住家的富裕程度而有所不同,大体上有四种形式:一为“两房一耳”,即两幢楼房互相垂直,交叉处有一耳房;二为“三房一照壁”,即三幢楼房,主房对面为照壁;三为“四合五天井”,即有四幢楼房,每一处交叉点都有一耳房;四为“六合同春”,即有两个大院,每院三幢楼房,各方的楼廊彼此相连,通行无阻,称为“走马转角楼”。
白族民居尤为讲求盖门楼,通常盖门楼的形式为“一滴水”,即为普通的坡屋,朴素大方,而另一种形式“三滴水”则显现了一种华丽,其建筑十分精美,飞檐翘角,宏伟壮观。
白族民居中的照壁也显现了民居的特色。照壁是装饰性的建筑,象征了吉祥、福禄与安康。各种各样的照壁也体现了主人的意愿与企盼,堪称白族民居建筑的精美艺术品。
白族宗教信仰
白族的宗教信仰体现为本主崇拜。据查,本主崇拜的宗教信仰形成与南诏时期,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完善,内容也越发丰富。
本主崇拜是一种多神崇拜,每个村寨都有自己的本主神,也有的是几个或几十个村寨共同信奉一个本主神。本主神也是多种多样,如:自然本主有石头、水牛、猴子等;神灵本主有山神、谷神、太阳神等;英雄本主有杜朝选、段赤诚等;佛教与道教本主有观音、李靖等。
本主信仰不同于佛教的修来生,也不同于道教的化神仙,它只是对现世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的一种期盼。“以死勤事者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悍大患则祀之”是本主崇拜的总原则。
本主崇拜是白族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宗教表现,至今不衰。
白族服饰
白族服饰在色彩上大多为红白相间,采用对比鲜明、明亮的色块反衬出色调的协调。女子服饰艳丽、朴素,上身衣装以及头饰较为复杂,下身裙饰比较简单、朴素,而且,年轻姑娘的服饰较为艳丽,年长女子的服饰崇尚淡雅。年轻姑娘好梳辫子,头饰叠成长条形盖于头上,红色的绳子绕辫挽上,形成上为龙马角,下为龙凤尾的格局,左侧一条缨穗垂于耳畔,随风飘扬。“苍山绿,洱海青,月亮白,山茶红,风摆杨柳枝,白雪映霞红”正是对白族服饰的真实写照。
白族舞蹈
霸王鞭舞是白族民间舞蹈的特色代表。舞蹈表演所用的彩棍为山竹所制,竹间穿有一串三枚或两串六枚的铜钱。舞蹈时,舞者右手持彩棍,左手拨动鞭的两端,并用鞭轻打身体各关节。
霸王鞭发出的清脆悦耳的声音配合这音乐的节奏,更加优美动听。霸王鞭舞有上百种舞鞭方法,舞蹈动作连贯,轻盈矫健,而且常常能与其他舞种相合拍,组成多种动作,形成“一条龙”、“四梅花”等队形图案。
霸王鞭舞老少皆宜,并且人越多气氛越热烈。民族节日期间,每每于各白族村寨之中欣赏到如此趣意盎然,动作美观、轻灵的舞蹈。
绕三灵
时间:夏历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
介绍:白族关于绕三灵还专门有句俗语:“三日逛北,四日逛南,五日返家园。”这是说绕三灵的节日活动得进行三天。二十三日过节时,人们聚集到苍山五台峰下的圣源寺,祈祷赛歌;二十四日,人流经过喜洲镇,向南洱海边村庄进发,当晚便在当地村庄的本主庙欢庆赛歌;二十五日,人群沿洱海至大理崇圣寺东面的马久邑本主庙,在此祈祷欢庆之后归家。
三月街
又称:观音市
时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二十一日
介绍:当日,蜂拥而至的人们从四面八方赶往苍山脚下。三月街是白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既是物资交流的盛会,又是赛马、滇戏、花灯等各种文艺体育表演的中心,热闹非凡,盛况空前。
传说:相传隋末唐初,恶魔罗刹占居大理,鱼肉百姓,民众苦不堪言。贞观年间,观音由西天至大理向罗刹借地,罗刹不肯,终被观音降服。百姓感激涕零,于是年年三月十五日集会于中和峰下,祭祀观音,渐渐地就形成了如今的三月街盛会。
石宝山对歌会
时间:农历七月二十六日至八月初一
介绍:白族老人认为当天在石宝山上舒展歌喉能够得到吉祥与安康,因此,节日当天,周边白族群众多会由四面八方汇聚于大理剑川的石宝山,唱调对歌,观光游览。
耍海会
又称:捞尸节
时间:上关、喜洲一带始于农历七月二十三日,大理、下关一带始于农历八月初八。
介绍:翌日,白族民众身着盛装,汇聚于洱海之畔,乘坐彩船泛游洱海、唱山歌、对调子,情形不亚于春节。大理、下关地区还会举行盛大的龙舟竞赛活动,节日往往持续三至五天。
传说:邓川、喜洲一带相传耍海会是为了纪念在大理南诏时代投入洱海殉节的柏洁夫人;大理、下关一带相传耍海会是为了打捞南诏时期除蟒救民葬身海底的民族英雄段赤诚,因此又称捞尸节。